了解乙肝传播途径,及时避开危险因素
乙肝又称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性疾病,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率较高,主要见于儿童及青壮年,是目前较为关注的卫生问题。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体液及血液传播,常见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部分还可因生活接触引起。要注意接种乙肝疫苗,加强卫生监测,控制传染源,避免接触传播。
一、乙肝主要传播方式
1、血液传播
若输入患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的血液、血小板可传播引起乙型病毒性肝炎,也可因血液透析、肾透析等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或患者使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注射器也可传播。因此,需加强血制品安全管理。同时,应避免吸毒等。
2、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播的重要途径,多发生在围产期,主要是因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在分娩时传播给新生儿,也可通过乳汁、唾液等传播。对于乙肝患者,在分娩时应做好阻断措施,分娩后应避免母乳喂养,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
3、性接触传播
若性伴侣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有性生活不洁、多个性伴侣、男男性行为等可导致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同时夫妻间的性行为也可通过精液、阴道分泌物传播感染。也可因接吻时皮肤有皮损处,出现乙型肝炎病毒(HBV)通过唾液传播。因此,应避免不安全性行为,注意安全套的使用。
4、生活方式传播
一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不会传播乙型病毒性肝炎,如拥抱、共同进餐、握手等。但如果是长期密切接触,共同使用物品、杯具等,同时皮肤有破损处,可通过唾液、血液、体液等方式传播,是目前隐匿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也较为少见。
二、乙肝预防措施
1、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的接种是预防乙型肝炎的主要手段,建议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再按程序接种第二、三针疫苗。15岁以下的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也应进行疫苗的规范接种。同时,接种疫苗3~5年后,需定期进行检查。
2、加强卫生监测:要完善公共卫生体制,加强对献血人群的检测,对血液及血液制品进行合理管理;倡导使用一次性的医疗器械,在使用后进行消毒摧毁,避免重复使用;对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使用的物品,要消毒后处理;医护工作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避免针头刺伤和手术;加强婚前检测,对发现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人群,对其配偶也进行血清学检测,若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阴性,要接种乙肝疫苗。
3、避免接触传播:日常要注意个人卫生清洁,不与他人共用餐具、毛巾、剃须刀等,勤洗手;对饮食及幼教行业的人员要进行管理,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不可从事餐饮及幼教等行业工作。
了解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方式对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有一定的好处。对于高危人群,有接触传播途径的人群要注意定期复查,定期监测病情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就诊。日常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和心理压力,要注意合理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及水果,避免暴饮暴食,避免摄入酒精、脂肪等,减少对肝脏的负担。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乙肝25阳性是乙肝吗
- 2 乙肝是怎么产生的
- 3 乙肝怎么来的
- 4 乙肝怎么产生
- 5 大家是怎么得乙肝的
- 6 乙肝是怎么得的
- 7 什么是乙肝
- 8 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