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治疗方法
发布时间:2019-09-0266963次收听
语音内容:
鹅口疮治疗主要包括五大治疗方法。
第一,局部用药法。小儿鹅口疮还是比较容易治疗的,可以用5%的碳酸氢钠跟生理盐水1:1稀释,然后涂抹在口腔黏膜上,也可以用制霉菌素碾成粉末,与鱼肝油或者是香油混合,涂抹在有白色膜状物的这些地方,每天涂抹3到5次。在擦洗的时候一定要动作轻些,以免伤到宝宝。
第二,全身用药法。这个时候主要是针对病情严重的鹅口疮,孩子症状比较明显,比如孩子发烧不愿意吃奶,这个时候是需要及早的去医院看一看。
第三,饮食卫生法。要注意对奶瓶、奶头、碗勺、玩具、餐具等这些物品的消毒。如果是母乳喂养,也要洗干净手,清洁乳头。第四,营养供给法。小孩得鹅口疮跟免疫力低下是有关系的,这个时候要给孩子以丰富的这些饮食来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要供给孩子优质的蛋白质、维生素等等。第五,口腔护理法。平时要注意口腔的卫生,在用药治疗的期间,如果发现白色膜状物已经消失了,建议再巩固治疗三天以上,这样鹅口疮就不容易反复发作了。
第一,局部用药法。小儿鹅口疮还是比较容易治疗的,可以用5%的碳酸氢钠跟生理盐水1:1稀释,然后涂抹在口腔黏膜上,也可以用制霉菌素碾成粉末,与鱼肝油或者是香油混合,涂抹在有白色膜状物的这些地方,每天涂抹3到5次。在擦洗的时候一定要动作轻些,以免伤到宝宝。
第二,全身用药法。这个时候主要是针对病情严重的鹅口疮,孩子症状比较明显,比如孩子发烧不愿意吃奶,这个时候是需要及早的去医院看一看。
第三,饮食卫生法。要注意对奶瓶、奶头、碗勺、玩具、餐具等这些物品的消毒。如果是母乳喂养,也要洗干净手,清洁乳头。第四,营养供给法。小孩得鹅口疮跟免疫力低下是有关系的,这个时候要给孩子以丰富的这些饮食来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要供给孩子优质的蛋白质、维生素等等。第五,口腔护理法。平时要注意口腔的卫生,在用药治疗的期间,如果发现白色膜状物已经消失了,建议再巩固治疗三天以上,这样鹅口疮就不容易反复发作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推荐
婴儿鹅口疮是否严重
02:59
一岁儿童口水特别多怎么回事
一岁儿童口水多常见的情况如下:一、长牙也是导致口水多的原因,孩子在四到六个月乳牙的萌出,尤其是在一周岁左右,乳牙处于萌出比较旺盛的时候,在伴随着这种乳牙的萌出,就会有一些不适感,孩子会出现口水比较多的情况。二、如果口水比较多,还要注意排查病理,比如孩子口腔有口腔的疾患,比如鹅口疮,在舌上额部有一些雪白的创面,会导致孩子产生疼痛,影响吸吮,所以口水也会比较多。三、疱疹性咽峡炎,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嗓子疼,而且伴随疱疹的出现,也会导致口水异常的增多。
简述什么是鹅口疮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需要接触很多种疾病,而这其中口腔疾病是最让人难受的,因为这样的疾病会严重的妨碍到我们的饮食,严重的还会因此威胁到身体其他部位的健康,而鹅口疮就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那么下面就为大家简述什么是鹅口疮。
鹅口疮会给我们带来有何危害
鹅口疮,在我们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口腔内疾病,该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当然成年人也有少数患病者,鹅口疮最直观的危害是影响个人形象,很多爱美人士为了美观也会积极治疗,鹅口疮对人身体有很多危害,特别是婴幼儿,今天我们来聊一聊鹅口疮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
鹅口疮怎么有效彻底的根治
鹅口疮怎么有效彻底的根治呢?宝宝患上了鹅口疮爸爸妈妈们都十分的担心却又不知所措,其实鹅口疮是生活中的常见疾病,并且这种疾病只是一种小疾病,患上了这种疾病治愈并不难,但是需要了解正确的方式才行,那么,鹅口疮怎么有效根治呢?
鹅口疮带来的危害大吗
鹅口疮带来的危害大吗?鹅口疮是一种好发于婴幼儿身上的口腔疾病,虽然是一种小毛病,但是婴儿的抵抗能力比较弱,若不及时进行治疗也是会造成很大的痛苦的,所以家长朋友一定要引起重视,那么,鹅口疮带来的危害大吗
白口疮和鹅口疮的区别
02:05
白口疮和鹅口疮的区别
医学上讲白口疮就是鹅口疮,是一个疾病,鹅口疮是白色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是口腔的常驻菌,它正常情况下就生活在我们的口腔里面,它并不致病,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引起。鹅口疮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病,也就是真菌感染,它最主要的表现是主要见于新生儿,婴幼儿双侧颊粘膜上的白色的,点状的黏膜凸起,灼痛,患儿哭闹不安,这时可以诊断鹅口。新生儿鹅口疮的处理是要求用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四的碳酸氢钠,如果没有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四的碳酸氢钠可以用家里的小苏打去冲一下水,然后用棉签去擦拭患儿的双侧颊粘膜,患儿接触的奶嘴和喝水用的奶瓶或者妈妈的乳头,都需要用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四的碳酸氢钠去清洁,就可以减轻白色念珠菌生存环境来控制。
鹅口疮治疗方法有哪些
鹅口疮的治疗方法。一般鹅口疮的话,用碱性溶液,如2%-5%的碳酸氢钠,也俗称小苏打,清洗,涂擦冰硼油,中药冰硼散做成的糊状蜜剂,制霉菌素混悬剂等效果良好,加强营养,适量增加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婴儿室应该注意隔离和哺乳的消毒,以防传播。预防的情况下,产妇如果有阴道霉菌病的时候应该积极治疗,切断感染途径,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洗净,再蒸10-15分钟。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清水洗清乳晕和乳头,应该经常洗澡,换内衣,每次抱孩子的时候应该洗手。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应该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属,家长分开,并定期消毒。婴儿室应该注意隔离和哺乳的消毒,以防传播,婴儿经常性的应该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幼儿,用具不可混用。
02:03
鹅口疮疼吗
鹅口疮如果合并细菌感染会有疼痛感。鹅口疮又称雪口病、白色念珠菌病,由真菌感染所致,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多见于婴幼儿,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这种真菌有时候可以出现在口腔中,当婴儿营养不良或体质衰弱时候可以发病,也可出现在体弱的成年人中。正常健康儿童中口腔中也可以发现,但并不至病。一般引起感染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在分娩时婴儿感染。2、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不清洁,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3、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时候,有时因交叉感染引起鹅口疮。4、长期服用抗生素或者不适当应用激素,造成体内的菌群失调,霉菌趁虚而入。
02:14
鹅口疮治疗方法
如果患了鹅口疮,可以用碱性溶液进行治疗,如2%-5%的碳酸氢钠,也俗称小苏打,来清洗口腔,也可涂擦冰硼油、制霉菌素混悬剂等。在平时喂养中对婴幼儿要适量增加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同时要注意隔离,在哺乳时要注意奶瓶的消毒,以及母乳前妈妈要用清水擦洗乳头,以防鹅口疮加重。平时要做好对鹅口疮的预防,比如产妇如果有霉菌性阴道炎要积极治疗,切断感染途径。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洗净后再蒸10-15分钟。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清水清洗乳晕和乳头,并经常洗澡,换内衣。每次抱孩子的时候应该洗净双手。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应该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分开,并定期消毒。婴儿应该多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鹅口疮怎么治疗
鹅口疮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用制霉菌素、或5%碳酸氢钠进行治疗,同时注意卫生,尤其是口腔卫生。一、可以使用制霉菌素进行治疗。把制霉菌素碾成粉末,加入香油混合,制成混悬液,涂抹在有白色膜状物部位。只要有白色的膜状物的部位都要涂抹,一般涂抹2到3天,这种膜状物就会明显缓解了,甚至消失了。这个时候仍然需要继续涂抹三天以上,可以有效的减少鹅口疮的复发。二、可以使用5%的碳酸氢钠,加入生理盐水稀释,一般是1:1稀释的。稀释以后可以涂抹在这些白色膜状物的地方。如果对于大孩子,可以让大孩子在饭前饭后漱口,也能够有效治疗鹅口疮。两种药物如果联合,也就是制霉菌素和5%的碳酸氢钠稀释液联合使用,效果是更好的。平时也要注意卫生,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只用药不注意卫生,也容易导致鹅口疮的反复发作。要注意玩具、毛巾、奶瓶、奶嘴、尿布等东西,必须要及时的、定期的进行消毒处理。要注意宝宝的口腔卫生,宝宝在吃奶前、吃奶后要做好口腔清洁卫生,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鹅口疮。
婴儿鹅口疮怎么治疗
婴儿鹅口疮的病因很多,一般治疗时可以选择2%的苏打水,即碳酸氢钠溶液涂抹孩子口腔,这是治疗鹅口疮的有效方法。症状重的可以用制霉菌素治疗。鹅口疮又称雪口病,是婴幼儿常见口腔疾病,是白色念珠菌引起口腔黏膜炎症,故又称为口腔念珠菌病。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患霉菌性阴道炎的母亲在分娩时感染孩子的口腔。二、哺乳时母亲的奶头不洁。三、人工喂养时奶具消毒不严格或是喂奶者手指污染。这是导致孩子得鹅口疮的常见原因。鹅口疮治疗不彻底容易复发。轻症用苏打水治疗,可以不用别的药物,病变2到3天一般就消失了。口腔病变消失就立刻停药不好,容易复发。苏打水治疗鹅口疮是通过消除口腔内能分解产酸的残留乳凝块或者糖类,使口腔成为碱性环境,从而阻止白色念珠菌生长繁殖,不能直接杀灭白色念珠菌。苏打水治疗鹅口疮时,要注意口腔病变消失后继续用4到5日最好。症状严重,用苏打水效果不好可以用制霉菌素。制霉菌素碾碎后加入鱼肝油或是香油,涂抹在孩子的口腔里面,特别是有白色膜状物的地方,一定要涂抹,效果相当不错。
宝宝得了鹅口疮怎么办
鹅口疮本身就是因为白色念珠菌而引发的一种疾病,而这种疾病是比较常见的,更容易出现在体质比较虚弱的儿童上,这种疾病要想得到有效的治疗,那么就应该选择全身用药,或者是局部用药,同时对于口腔的清洁卫生也需要特别注意起来,加强个人的营养。
为你推荐
语音答疑
短视频
语音答疑
短视频
特色医院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什么是鹅口疮
- 2 鹅口疮是怎么得的
- 3 什么是鹅口疮得了鹅口疮有哪些症
- 4 鹅口疮是由什么引起的
- 5 鹅口疮什么引起的
- 6 鹅口疮是怎么引起的
- 7 鹅口疮疼吗
- 8 鹅口疮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