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上火又称“口疮”、“口糜”、“口疳”,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脾胃积热、脾胃湿热、湿邪困脾、阴虚火旺4种情况。
1、脾胃积热:口疮多发生于唇、颊、舌、面等处,口疮初起较小,单发或是丛集溃疡较多,呈点状分布,基底呈鲜红色,周围黏膜充血,烧灼疼痛,严重时甚至融合成片,病程表现为起病急,病程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口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治法清热泻火,可用黄连清胃丸、竹叶石膏汤加减等治疗。
2、脾胃湿热:口疮好发于口唇,多处黄色糜点,口臭,疼痛明显,影响进食。初起较小,多发,逐渐发展扩大。不思饮食、口干口苦、渴不欲饮、身体困重、四肢倦怠、大便溏薄、小便不利、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利湿热,可选用连朴饮、甘露饮加减等治疗。
3、湿邪困脾:溃疡基底呈灰白色,初发时口腔黏膜出现小泡或斑点,后期破裂而致溃疡,溃疡面呈灰黄色或灰白色,伴疼痛灼热感。纳差、疲乏、大便溏薄,舌胖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濡缓。治法健脾化湿,可选用归脾丸、参苓白术散加减等治疗。
4、阴虚火旺:溃疡较为分散,多见于舌尖、舌根或两颊黏膜处,疮面中央凹陷灰白色,周围黏膜轻度红肿,灼热疼痛,昼轻夜重,反复发作或此愈彼发,每过于劳累、情绪波动、更年期、失眠之后而发作或症状加重。口干,失眠,手足心热,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泻火,可选用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汤加减等治疗。
中医辨证用药复杂,用药应由专业医师进行指导,不可盲目自行选方用药,以免对机体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