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大便粗大引起肛裂,可能是功能性便秘、肠道感染、甲状腺功能减退、肛门狭窄、先天性巨结肠等因素引起。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遵医嘱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1、功能性便秘: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排便习惯不好等导致肠道蠕动减缓,可出现大便干燥、硬结,由于大便比较干燥,排便的时候会比较费力,排便时持续用力就会对肛管皮肤造成撕裂等损伤。建议调整饮食,增加水分,增加富含膳食纤维多的食物摄入,如黑米、燕麦、荞麦、白菜、油麦菜、菠菜、芹菜、苹果、香蕉、橙子等,可促进排便。同时也要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如按时排便、控制排便时间、及时排便等,严重者可遵医嘱采用乳果糖口服溶液、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增加肠道水分,促进排便。
2、肠道感染:通常是食用了被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污染的食物或水等引起。可能会出现便秘,同时还可能伴有腹泻、发热、呕吐等症状。建议给宝宝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米粥、面条等,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减轻肠道负担。明确诊断后,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肟颗粒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3、甲状腺功能减退:通常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身体代谢减缓,进而出现腹胀、体重增加、怕冷等症状,由于患儿腹肌张力差或肠蠕动减弱,便秘比较多见,排便费力,容易导致肛裂。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明确诊断后,需遵医嘱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甲状腺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可以给宝宝进行温水坐浴,使肛周的血液循环改善,还要排便后及时清洗肛周,避免感染,造成病情加重。
4、肛门狭窄:先天发育不良或后天损伤导致肛门直径变小,可出现大便难以排出,常伴有肛门疼痛、出血等症状,粪便干结易引起肛管处黏膜被牵拉,进而诱发肛裂。可遵医嘱涂抹硝酸甘油软膏等药物改善症状。肛门狭窄程度轻微时,可以采取肛管扩张术治疗,肛门狭窄情况严重,影响排便时,可遵医嘱采取肛管切开术、皮瓣移植术等手术方法治疗。
5、先天性巨结肠:宝宝出生时肠道部分神经节细胞缺失,导致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近端结肠,会出现结肠肥厚、扩张,会导致宝宝排便、排气减少,容易引起肛裂。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采用甘油、硫酸镁溶液等药物进行灌肠疗法。如果宝宝的排便频率较小,但没有达到需要手术的情况,可先遵医嘱采取乳果糖口服溶液、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来促进排便,减轻症状。严重者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结肠直肠切除肛门外吻合术、结肠造口术等。平时饮食建议以低渣、高营养食物为主,如牛奶、鸡蛋、鸡肉、鱼肉、新鲜的绿叶蔬菜等。
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遵医嘱给予相应的措施。宝宝使用药物的时间、频率、次数以及剂量都需要严格遵医嘱掌控,因为超出剂量可能会引发中毒,而剂量过小则可能不易达到疗效,同时还要留心宝宝是否有某些药物的过敏史,以避免导致药物过敏反应。生活中要让宝宝适量运动,增加胃肠蠕动。饮食方面要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摄入,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同时要确保宝宝每日水分摄入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