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骨病有哪些典型症状?
婴幼儿,尤其是3~18月是软骨病的高发人群。主要表现为骨骼生长最快部位的变化,可影响肌肉发育和神经兴奋的变化。临床表现会随着年龄的不同而不断变化。
软骨病的临床阶段如下:
早期早期
常见于6个月以内,尤其是3个月以内的婴儿。多为神经兴奋性增加的表现,如易激、烦躁、出汗刺激头皮、摇头等。在这一时期,通常没有骨病和骨病X线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血清25-OH-D3下降,PTH血钙升高,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略高。
活动期激期
当病情继续恶化时,就会发生PTH功能亢进和钙磷代谢异常的典型骨骼变化。6个月以内的婴儿软骨病主要是颅骨变化,前囟边缘柔软,颅骨薄,轻轻按压“乒乓球”样感觉。6月龄以后,骨缝周围亦可有乒乓球样感觉,但额骨和顶骨中心部分常常逐渐增厚,至7~八个月后,头型变成了“方颅”,头围也在正常增加。严重者,手腕和脚踝也可以形成钝圆环,称为手和手镯。1岁左右的儿童可以看到胸骨和相邻的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严重软骨病儿童胸部下缘形成水平凹陷,即肋膈沟或郝氏沟Harrison’sgroove。
孩子们会坐着站着,因为韧带松弛会导致脊柱畸形。由于骨软化和肌肉关节松弛,股骨、胫骨和腓骨会弯曲,导致严重的膝盖内翻“O”或膝外翻“X”样下肢畸形。
恢复期
经过上述任何治疗或阳光照射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血钙和磷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约1~二月降至正常水平。1~3周后骨骼X线性变化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后来钙化带致密增厚,逐渐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