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竞游戏平台,电竞游戏平台(中国)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化痰的中药

发布时间:2019-07-1655130次浏览

出现咳嗽痰多的情况,患者会总是感觉到喉咙有异物感。同时一些患者更是会因为痰多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所以患者可以服用一些化痰的中药物来缓解症状。在痰多的时候,不妨多服用一些川贝母、马兜铃等药物来进行治疗。

咳嗽痰喘是我们生活当中常常会遇到的情况。因为吃了燥热的食物或者会因为受寒感冒,都会出现咳嗽的情况。长时间的咳嗽会对咽喉健康造成损害,容易造成咽喉受损,因此患者可以服用止咳化痰的中药。那么关于可以化痰的中药有哪些呢?
  一、橘梗
  橘梗是橘梗类植物当中的根,在中医当中认为橘梗的性子比较平和,并且味道比较苦、辛。在服用以后能够起到祛痰排脓的作用。当患者出现咳嗽痰多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服用橘梗来治疗。橘梗主要是用于外感风寒的治疗,对咽喉疼痛和肺脓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二、川贝母
  川贝母的性子属于凉性,并且味道比较甘苦。患者在服用川贝母以后能够起到化痰止咳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清热散结。一些患者因为虚劳而出现咳嗽咯血的情况,可以适当地服用川贝母来进行治疗,有效缓解心胸郁结的情况。
  三、马兜铃
  马兜铃的性子属于寒性,味道微苦并且还感到辛。而马兜铃具有清肺化痰的作用,患者出现严重咳嗽吐痰的情况,可以适当服用马兜铃进行化解。马兜铃还能够缓解咯血、失音以及肺虚久咳等症状。
  四、半夏
  半夏味道辛,性子比较温和,但是是具有微毒性的,需要进行加工以后才能够食用。半夏具有化痰的作用。主要是用于治疗咳嗽气逆的情况。一些出现胸部闷胀作痛的患者,也可以服用半夏来缓解。
  患者出现咳嗽痰多的情况,需要了解是因为阴虚导致的还是因为过于燥热而造成的。在了解疾病的起因以后患者可以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需要多喝水来滋润喉咙,保持喉咙湿润,缓解痰多的情况。同时患者还可以多吃蔬菜水果,补充身体的维生素。

相关推荐

痰多吃什么比较好
痰多吃陈皮、春砂仁、化州橘红、茶叶、川贝、浙贝和二陈汤等进行化痰。痰多要化痰。食物最常用的陈皮化痰,春砂仁行气,可以燥湿化痰,化州橘红作为地道药材也是化痰的,其实橘子皮晒干了都可以化痰,芳香类的柚子皮,有一种芳香,行气化痰,所以行气是很重要的。行气化湿、化痰,把体内的一些代谢病理产物去掉,另外喝的茶叶也是化痰特别好的,化浊气,品茶,所以是一个很高雅的很好的活动,就是能够化掉体内饮食的浊气。适当吃食物的时候,肉类要少吃,现在的肉类的添加剂有一些里面残留的毒素、抗菌素这些,这都是毒素产品,都是容易产生痰。平时也要注意补气、养精、养神,气血充足、精神充足、气血流动,这个痰也慢慢就会发散于无形之中。痰湿有时候表现在肺部,有些咳嗽也会有痰的。痰就是要止咳化痰,像川贝、浙贝这些化痰的药物也很多,川贝本身也可以做一种食物,但它比较贵,叫川贝枇杷露,有时候用橘红痰咳膏,川贝枇杷膏这些,平时喝一点,可以化痰。另外有些药物来说,像肺部的这些药物川贝这种。另外血脉中这种痰,通常会用涤痰汤,或者叫温胆汤来化痰,二陈汤这些来化痰,应用的非常广泛,所以一般的心脑血管病后期都需要化痰,同时配合祛瘀叫行气化痰祛瘀,所以会加上一些桃红四物汤这些来配合,一起行气、活血、化痰。
语音时长 02:23

2020-04-22

55235次收听

体内湿气太重怎么办
湿气指患者感觉浑身非常困重、没有食欲、大便溏泄、浑身困重,还有乏力。对这样的患者虽然非常疲惫,但是要建议患者越懒越要运动,虽然感觉浑身困重,但是还是要去户外活动,微微的出汗,将湿气从体内排出。另外适度的活动,像太极拳、八段锦这样疏通经络,可以帮助经络循环增加湿气的代谢。另外饮食上要注意,失去的内生往往来源于饮食的不解。贪凉、饮冷是导致湿气的主要因素,所以这些东西忌食。像生冷瓜果、冰镇饮料等,都容易导致湿气。甜食、油腻的食品肥甘厚味,会导致高热量的蓄积,也容易产生湿热,所以也不要再吃。多吃杂粮和清淡素净的食物,像是红豆薏仁米熬汤,能够祛除人体的湿气。
语音时长 01:37

2020-03-17

63228次收听

01:59
虚胖是湿气重吗
中医的虚胖确实和患者的体质内水、湿、痰的凝聚关系非常大。肺、脾、肾三脏的这种功能紊乱,往往会引起水湿的停聚或者说水液不能完全代谢,从而引起了这种虚胖。所以虚胖以后,首先祛湿还是很关键的;另外,我们大家也知道,盐能吸水,所以这种虚胖的患者一定要禁忌口味,一定要限制这种盐分的摄入;还有就是说,我们虚胖的时候,这种补脾、益气或者说助阳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也是很明显的。所以虚胖的患者,我们一定要调整脾肾的功能,多用一些祛湿利水的方法来解决功能失调、水质停聚的问题。
02:03
除湿减肥的中药配方
湿气多是人偏胖的原因,肥胖患者大部分都是痰湿体质,如果湿气不从体内驱除的话,人就是容易胖。从药茶的方子上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这种祛湿减肥的方子也是比较多的。比方说的祛湿健脾,祛湿减肥,一个是说比方泽泻,还有一些荷叶,这些随着我们中药泡茶用,还是一些祛湿消肿减肥这么一个效果,另外有一些清热利湿的,比方茵陈这个也是很好的选择。我们祛湿减肥的方子其实还是比较多的。大家可以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从祛湿减肥的这些中药中,通过泡茶的方法是一个比较坚持的,也能达到祛湿减肥的效果。
痰湿血瘀怎么调理
痰湿血瘀体质如何调理?疏通经络。如果人体内经络不畅,那么气血的运行就会受到阻碍。这就是为什么痰湿血瘀体质的人要疏通经络的原因。中医针灸可以疏通经络,使得闭塞的经络恢复通畅。当然,如果有其它好的方法,例如推拿,治能疏通经络就行。多运动。另外建议患者要适当地增加运动,如果之前没有运动的习惯,那么建议从最简单,强度最小的运动开始。例如患者每天可以散步、慢跑等等。还要清淡饮食。痰湿血瘀体质的人饮食一定要清淡,避免大油、大腥的食物。
语音时长 01:38

2019-09-16

53890次收听

湿气重表现
湿气重一般表现为容易浮肿,肥胖,脸部爱出油,容易出痘,没有精神,胃口不好,大便易粘马桶、舌苔白腻同时舌周出现齿痕舌。湿气是指多余的水湿代谢产物。体内湿气重的一个表现就是多余的水湿代谢产物没有办法排出体外形成正常的体液,就会堆积在体内形成脂肪造成肥胖。湿气重和平时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过多食用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会加重肠胃的负担导致体内的湿气增加。还有湿气重还会表现为舌苔的白腻,同时会舌周出现齿痕,出现齿痕舌也是湿气重的表现。
语音时长 01:26

2019-03-28

55854次收听

湿气重如何调理
湿气重首先应该健脾祛湿,因为脾胃有健运水湿,运化水湿的作用。它可以把多余的水湿排出体外,要在生活中多注意调理。在饮食中要少吃一些寒凉的食物,包括冷饮、寒凉的瓜果、生冷的水果以及油腻油大的食物,都容易产生水湿,饮食以清淡为主,烟酒应该少摄入,可以多吃一些赤小豆、薏米、白茯苓、莲子等具有利湿作用的食物,可以打成粉服用,冲服或者是煮成粥来食用,使体内的水湿排出体外减少湿气的产生,同时这些食物还有调养脾胃的作用。
语音时长 01:20

2019-03-28

55504次收听

02:21
痰湿体质的症状
痰湿体质是指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易引起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水湿停聚,聚湿成痰而成痰湿内蕴表现。其一痰湿体质一般体型会比较肥胖,尤其是腹部会积聚很多肥肉,而且松软。其二痰湿体质的人经常容易犯困,爱睡觉,在睡觉的时候总爱倦缩着身体,这种体质的人不爱运动。其三,痰湿体质的人舌头上会出现成排的齿印,一般会出现在舌头的深部,而且舌头一般较为肥大、舌苔滑腻。痰湿体质和过度饮酒以及生冷的饮料服用过多有关系,而且痰湿体质的人患冠心病、高血压以及血脂异常的概率要高于其他体质。
姜祛湿吗
湿气与饮食不当有关,比如夏天吃冰棍伤了脾脏,影响体内水分的排出,多余的水分停滞在体内就形成了湿气。生姜具有解表化湿的功效,平时可以吃姜可以化解体内湿气,如果有湿气可以多喝生姜红糖水、姜糖膏和醋泡姜,另外,还可以用生姜泡脚的方法。
痰湿体质的症状是什么
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每个人都希望的,而很多人是痰湿体质,那么痰湿体质的症状是什么?痰湿体质的人脸会油光满面,而且容易出汗,会让人觉得粘油腻,体形会肥胖,而且总是会有浑身困重的感觉,那么怎么调理呢?
女性痰湿体质的症状有哪些
湿热体质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头晕沉、腹胀纳差、口干口渴而不欲饮、或口苦、恶心、大便溏泄或黏腻、小便短赤、女性带下增多等症。在治疗上,需要中医辩证明确是湿重还是热重来对症施治。那么许多朋友们就会问女性痰湿体质的症状有哪些?
痰湿体质的人如何养生
痰湿体质有什么表现: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的食物,面色淡黄而暗,眼胞微浮,容易困倦,苔腻,脉滑。
痰湿咳嗽的症状与治理
痰湿咳嗽是所有导致咳嗽的因素中,最难除根的一种,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需要对这种疾病多了解,尤其是关于痰湿咳嗽的症状和治疗缓解的方式,都是需要大家及时的发现和治疗,才能够帮助患者尽快解除烦恼。
03:00
痰湿型肥胖如何减肥
痰湿型肥胖由脾阳虚弱、脾气亏虚所导致的,主要是因为摄入的食物和水谷精微过多的停积在体内而造成。该类患者需注意:第一、控制饮食,少吃油腻、寒凉、辛辣刺激的食物;第二、多运动,每天运动40分钟以上,舒展筋骨,促进水液代谢,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
02:01
痰湿体质的症状有哪些
痰湿体质是指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聚湿成痰湿内蕴的表现。其最常见的症状特点是肥胖或偏胖、腹部偏大、脂肪松软松驰且眼睛、面部、腿容易浮肿。经常有痰咳出来甚至咳不出来、胸闷气短、脘腹部胀满、大便黏腻,此外痰湿体质患者还容易出现疲劳、精力不旺盛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