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竞游戏平台,电竞游戏平台(中国)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儿童湿气重怎么调理

发布时间:2018-05-1766016次浏览

湿气这是引起人们身体虚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小孩子的身体更是容易受到湿气的打扰,经常动不动就生病,这都是湿气重的影响,那么儿童湿气重怎么调理比较好呢?其实主要是饮食方面的调理。

湿气重怎么办

建议一、对症用药:

1、附子理中丸与香砂养胃丸(此用于脾胃虚弱大便溏稀时,如果大便基本正常或稍干则服小建中颗粒)同服。

2、玉屏风散、加味逍遥丸(可先服用7天左右)、锡类散(喉咙发炎或口腔感染时口含)、黄芪颗粒与VB族(特别是B2,口腔感染早晚10粒2-3天)。

二、食疗:

1、红豆薏米绿豆粥:干红豆薏米绿豆各30克(也可以干红豆薏米各50克),用豆浆机常规打成熟浆后分两三次温服(也可晚上用保温瓶等量洗净,倒入半瓶开水,第二天白天喝汤,晚上煮煮吃粥),先连服七日后减至每星期二至三次到一次。

2、喝姜糖茶:干姜粉5-9克(每天1-2次),开水冲泡10-15分钟,加适量的红糖当茶饮。

三、调理:1、平衡心态、乐观积极,不要过分的压抑或放纵自己。2、饮食均衡,可适当多吃温热性的食物,少吃寒冷食物(特别是冷饮)。

湿气对于人们的影响是非常的大,湿气可以造成大人们出现身体虚弱的情况,因此面对小孩子打架也要注意了,小孩湿气重怎么调理比较好呢?看着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都已经了解到了湿气对于人们的影响非常的大,因此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宝宝的身体,多给他们锻炼出汗,这样容易排除湿气哦。

相关推荐

湿气重可以吃什么?
湿气重可以吃具有祛湿作用的食物,如薏米红豆粥、荷叶粥、绿豆粥、山药、西瓜、苦瓜、冬瓜、丝瓜等,严重的湿气重应接受中医治疗。外湿入里,内湿不化,内外湿邪相互影响都可导致湿气重,阻遏气机升降,引发疾病,常见头重如裹、胸闷、脘痞腹胀、身体浮肿、小便淋涩不畅、大便不爽等症状。严重的湿气重应及时到正规中医院接受治疗,饮食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方法。湿气重的人饮食上要注意避免助湿之品,如具有滋阴生津作用的中药(熟地、阿胶、沙参、黄精、麦冬、玉竹、知母等)或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少吃油腻、过甜、辛辣、煎炸、生冷食物。湿气重的人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适当多吃具有祛湿作用的食物,如薏米红豆粥、荷叶粥、绿豆粥、西瓜、苦瓜、冬瓜、丝瓜、山药、扁豆、芡实、橘子、柚子等。
语音时长 01:24

2022-08-18

14607次收听

吃什么除湿气最快?
祛湿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病证来选择用药,这样疗效才最快。中医强调辨证治疗,如果湿气重、症状明显,建议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先做辨证,辨准湿气位置及湿气病性后,再有针对性地选择祛风胜湿、芳香化湿、利水渗湿、健脾祛湿、宣通化湿等不同的祛湿药来进行治疗,这样疗效才最快。一般情况下,饮食中可适当食用一些除湿气的食物,如茯苓、山药、薏苡仁、赤小豆等。但是,依靠食物改善湿气的作用是有限的。症状严重者需在中医医生辨证下进行治疗。此外,体内有湿气,在饮食上还要注意避免吃辛辣刺激、油腻、寒凉的食物,以免进一步影响脾胃功能,不利于水湿代谢。
语音时长 01:19

2022-08-18

16225次收听

胖是不是因为湿气重
胖不是因为湿气重,胖就等于湿气重。胖是体内的脂肪太多,体内的垃圾太多排不出体外,而湿气实际上是中医的一种说法,就是人体的能量过多储存在体内,也就是脂肪太多,本身就是痰湿太多,所以胖就等于湿气多。但是胖不是因为湿气重,胖更多的是一种能量代谢失衡,人体摄入能量过多,吃的太多,消耗太少,有更多的食物停留在体内就会长脂肪,如果食物吃的比较少和消耗过多,人体就会消耗脂肪,就会偏瘦。所以胖不是因为湿气重,胖和湿气基本上是同一概念在不同的语义环境里面的表达。
语音时长 01:15

2021-12-30

98313次收听

汗蒸可不可以去湿气减肥
汗蒸不能祛湿减肥。汗蒸就是通过人处于一个很热的环境里面,让人体热的发汗,人在热的发汗之后,出来的时候可能感觉到很轻松。但是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气随津脱,就是出汗之后,人体会感觉很虚弱,很虚弱,人体代谢就比较慢,代谢一减慢,人体的消化也减慢,也就是摄入和消耗不在一个平衡点上。汗蒸之后让人体更虚弱,气随津脱,消耗更少,人体不但不能减肥,反而可能会长胖。要想减肥,还得从源头上抓,从基本原理上抓,多运动,少吃饭。
语音时长 01:14

2021-12-30

73342次收听

湿气重有齿痕可不可以吃黄芪
湿气重,有齿痕,是可以吃黄芪进行调理的。中医认为,人体的脾脏主运化的功能,有运化水湿的作用。但是,如果当脾气虚、脾失健运的时候,就有可能会导致身体内水湿内停的情况,水湿运不出去就是湿气,而黄芪是一种补气的中药,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可以补气、止汗、利尿、消肿,有祛湿的效果,因此是可以用于湿气重,有齿痕的患者使用的。对于湿气的治疗和调理,主要以健脾益气为主。凡是具有健脾作用的药物或者食物,都有去除湿气的功能,但是黄芪本身的武器力量是比较强的,而且性味偏于甘温,如果是本身体质比较弱的患者,同时湿气也比较严重,最好服用黄芪的时候,先从小剂量开始,不能按照正常人的剂量计算,否则可能会导致上火,出现牙痛、嗓子痛、便秘等情况。另外,湿气比较重的患者,除了中药调理,饮食上也可以进行调理。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健脾、益胃、渗水、利湿的食物,比如薏米就有很好的祛湿效果,可以自己熬红豆薏米粥。另外,饮食上也要注意以清淡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吃一些生冷或者是寒性的食物。
语音时长 02:30

2021-10-15

76940次收听

02:30
去湿气的中药可以减肥吗
去湿气的中药对于痰湿性肥胖的患者是有效的,但是效果也是有限的。从中医角度讲,肥胖的发生主要与脾的功能相关,与肾虚关系密切,与心肺的功能失调以及肝失疏泄也有关系。因此,肥胖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病因引起的,并不是单一的湿气可以解释的。通常来说,肥胖的人群多半是有脾肾气虚,或者兼有心肺气虚,同时可能伴有胃热、痰湿、气郁,淤血,水湿等相兼为病。所以,肥胖不能靠单一的去湿气的中药来解决,需要在补虚的同时,根据不同症状,需要在补虚的同时,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因,采取清热、除湿、行气活血等治疗方法。痰湿型肥胖的患者主要症状包括形体肥胖,喜欢吃肥甘厚腻的食物,或者喜好喝酒,身体沉重,肢体困倦,可能会伴有头晕、胸闷、腹胀、大便黏滞不爽等症状。而肥胖型患者如果服用去湿气的中药,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疗效,但是疗效有限。
02:14
湿气重会嗜睡吗
湿气重会嗜睡。湿气重的同志喜欢睡觉,没有精神,睡得起不来非常懒。湿气它是伤阳气,一个人愿意起床,愿意活动是因为阳气出来了,类似于春天来了大家都喜欢在外面郊游踏青,夏天很热时热的睡不着,但是如果是阴雨天,没有太阳又很冷,就相当于是湿气很重状态,阴冷的天气人就很想睡觉,冬天阳光比较少,所以会出现冬眠。所以湿气重它是不会引起人睡觉,但是湿气就像天上乌云,遮挡了太阳,遮挡了人体阳气,让人体阳气不能运行,人体就没有活力,就不想动,躺着就不想起来,所以湿气重的人非常懒,不想动喜欢睡觉。
02:14
肚子大是湿气重的原因吗
肚子大的原因也很多,湿气重是它的病理表现。根本原因是摄入太多,而代谢不足,也就是消耗过少,人体摄入的能量不能被消耗就储存在体内,而储存在体内,形成脂肪、油脂、脂肪肝等,就认为它是湿气,湿气本身不是个疾病,它是个病理产物,是体内的垃圾,所以它叫湿气,肚子大根本原因是增加很多垃圾,而没有把垃圾清扫掉。如果一个人能做到摄入和消耗相平衡,肚子不会大,消肚子就是消耗大于摄入量,如果摄入很多,消耗很少,肚子就会慢慢变大,所以湿气只是一个病理表现,只是过多的垃圾储存在体内而已。
01:56
汗蒸可以去湿气减肥吗
汗蒸不能祛湿减肥。汗蒸就是通过人处于一个很热的环境里面,让人体热的发汗,人在热的发汗之后,出来的时候可能感觉到很轻松。但是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气随津脱,就是出汗之后,人体会感觉很虚弱,很虚弱,人体代谢就比较慢,代谢一减慢,人体的消化也减慢,也就是摄入和消耗不在一个平衡点上。汗蒸之后让人体更虚弱,气随津脱,消耗更少,人体不但不能减肥,反而可能会长胖。要想减肥,还得从源头上抓,从基本原理上抓,多运动,少吃饭。
祛除体内湿气的中药
如今有不少的人,都存在着明显的湿气现象,要知道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个人的健康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要想有效达到祛除体内的湿气,我们就应该合理的使用中药,比如说薏米仁,黄芪,茯苓,扁豆,山药等,坚持使用之后,能够有效发挥作用。
肾湿气重有什么症状
湿气重是指湿为重浊有质之邪,属阴,湿邪致病,常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肾虚就是湿气重的一种表现,那么,肾湿气重有什么症状呢?
湿气重易导致胖!怎么祛湿
湿气是如何形成的呢?身体里,有两个管理水的脏器,一个是肾脏,一个是脾脏。肾脏喜欢水,而脾脏讨厌水,喜欢干燥。
体内有湿怎么办
湿为夏天的主气,因此,长夏季节多湿病。外湿与季节气候环境有关,如阴雨连绵,或久居雾露潮湿之地,或涉水淋雨,水上作业等均易感受湿邪。内湿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液运化障碍,湿从体内自生。一般外湿引起肌表经络之病,内湿易引起脏腑之病。
女性体内湿气重皮肤痒
如果人体内湿气重,日常的表现是困倦欲睡,不想吃东西,面色苍白,大便稀或者大便黏腻,有时候感觉皮肤有被蚤子叮着一般难受,痒痒的像挠痒,不过也快消退。如果女性体内湿气重皮肤痒应该怎么办呢?首先要缓解瘙痒的症状,不用手过度抓挠,着装上尽量宽松,避免摩擦皮肤加重病情。
01:56
湿气重的症状有哪些
湿气重有如下症状:一、易感困倦;二、有头重、眼重、腹胀感;三、会出现黏滞状态,如口中黏腻、耳屎黏滞;四、呈现不清爽状态,如头油、皮肤黏腻、面部长痘、痤疮等;五、出现代谢问题,如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等。